我國農產品認證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農業部實施的綠色食品認證╃↟│▩。2001年╃•◕,在中央提出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背景下╃•◕,農業部提出了無公害農產品的概念╃•◕,並組織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各地自行制定標準開展了當地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在此基礎上╃•◕,2003年實現了“統一標準◕╃·₪、統一標誌◕╃·₪、統一程式◕╃·₪、統一管理◕╃·₪、統一監督”的全國統一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0世紀90年代後期╃•◕,國內一些機構引入國外有機食品標準╃•◕,實施了有機食品認證╃↟│▩。有機食品認證是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的一個組成部分╃↟│▩。
另外╃•◕,我國還在種植業產品生產推行GAP(良好農業操作規範)和在畜牧業產品◕╃·₪、水產品生產加工中實施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當前╃•◕,我國基本上形成了以產品認證為重點◕╃·₪、體系認證為補充的農產品認證體系╃↟│▩。
定義
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內容╃↟│▩。開展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工作是促進結構調整◕╃·₪、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實施農業名牌戰略◕╃·₪、提升農產品競爭力和擴大出口的重要手段╃↟│▩。
特點
1◕╃·₪、認證性質╃↟│▩。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執行的是無公害食品標準╃•◕,認證的物件主要是百姓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菜籃子”和“米袋子”產品╃↟│▩。也就是說╃•◕,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目的是保障基本安全╃•◕,滿足大眾消費╃•◕,是政府推動的公益性認證╃↟│▩。
2.認證方式╃↟│▩。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採取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相結合的模式╃•◕,運用了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管理的指導思想╃•◕,打破了過去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分行業◕╃·₪、分環節管理的理念╃•◕,強調以生產過程控制為重點╃•◕,以產品管理為主線╃•◕,以市場準人為切入點╃•◕,以保證最終產品消費安全為基本目標╃↟│▩。產地認定主要解決生產環節的質量安全控制問題;產品認證主要解決產品安全和市場準入問題╃↟│▩。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過程是一個自上而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行為;產地認定是對農業生產過程的檢查監督行為╃•◕,產品認證是對管理成效的確認╃•◕,包括監督產地環境◕╃·₪、投入品使用◕╃·₪、生產過程的檢查及產品的准入檢測等方面╃↟│▩。
3.技術制度╃↟│▩。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推行“標準化生產◕╃·₪、投入品監管◕╃·₪、關鍵點控制◕╃·₪、安全性保障”的技術制度╃↟│▩。從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三個重點環節控制危害因素含量╃•◕,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申請條件
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申請主體應當具備國家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資質條件╃•◕,具有組織管理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和承擔責任追溯的能力╃↟│▩。從2009年5月1日起╃•◕,不再受理鄉鎮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和非生產性的農技推廣◕╃·₪、科學研究機構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申請╃↟│▩。
產地要求
無公害農產品產地環境必須經有資質的檢測機構檢測╃•◕,灌溉用水(畜禽飲用◕╃·₪、加工用水)◕╃·₪、土壤◕╃·₪、大氣等符合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環境質量要求╃•◕,產地周圍3公里範圍內沒有汙染企業╃•◕,蔬菜◕╃·₪、茶葉◕╃·₪、果品等產地應遠離交通主幹道100米以上;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應集中連片◕╃·₪、產品相對穩定╃•◕,並具有一定規模╃↟│▩。
申報範圍
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申報範圍╃•◕,嚴格限定在農業部公佈的《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產品目錄》內╃↟│▩。從2009年5月1日起╃•◕,凡不在《實施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產品目錄》範圍內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申請╃•◕,一律不再受理╃↟│▩。
進展
在各級農業部門的積極組織和協調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當前已步入了規範◕╃·₪、有序◕╃·₪、快速發展的軌道╃•◕,形成了全國“一盤棋”的發展格局╃↟│▩。截止2008年底╃•◕,全國共認證無公害農產品47965個╃•◕,獲證單位23909個╃•◕,產品總量2.65億噸╃↟│▩。其中╃•◕,種植業認證產品35389個;畜牧業產品6065個;漁業產品6520個╃↟│▩。共認定無公害農產品產地44915個╃•◕,其中╃•◕,種植業產地29871個╃•◕,面積規模3905.51萬公頃╃•◕,佔全國耕地總面積的30%╃↟│▩。畜牧業產地面9758個╃•◕,養殖規模39.16億頭(只◕╃·₪、羽);漁業產地5286個╃•◕,面積267.26萬公頃╃↟│▩。
流程
根據農業部關於印發《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一體化推進實施意見》的通知(農質安發[2006]9號)“用二年左右的時間╃•◕,全面實現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工作一體化推進(簡稱一體化推進)╃•◕,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工作機構一體化運作╃•◕,產地認定產品認證與證後監管同步實施╃•◕,證書核發與標誌使用同步進行的工作目標”╃↟│▩。我國從2007年開始實行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一體化推進╃↟│▩。一體化推進從根本上解決了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脫節問題╃•◕,提高了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的工作效率╃•◕,加快了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步伐╃↟│▩。
[1]
農產品認證除具有認證的基本特徵外╃•◕,還具備其自身的特點╃•◕,這些特點是由農業生產的特點所決定的╃↟│▩。
1.農產品生產週期長◕╃·₪、認證的時令性強╃↟│▩。農業生產季節性強◕╃·₪、生產(生長)週期長╃•◕,在作物(畜◕╃·₪、禽◕╃·₪、水產品)生長的一個完整週期中╃•◕,需要認證機構經常進行檢查和監督╃•◕,以確保農產品生產過程符合認證標準要求╃↟│▩。同時╃•◕,農業生產受氣候條件影響較大╃•◕,氣候條件的變化直接對一些危害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因子產生影響╃•◕,比如直接影響作物病蟲害◕╃·₪、動物疫病的發生和變化╃•◕,進而不斷改變生產者對農藥◕╃·₪、獸藥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從而產生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因此╃•◕,對農產品認證的時令性要求高╃↟│▩。
2.農產品認證的過程長◕╃·₪、環節多╃↟│▩。農產品生產和消費是一個“從土地到餐桌”的完整過程╃•◕,要求農產品認證(包括體系認證)遵循全程質量控制的原則╃•◕,從產地環境條件◕╃·₪、生產過程(種植◕╃·₪、養殖和加工)到產品包裝◕╃·₪、運輸◕╃·₪、銷售實行全過程現場認證和管理╃↟│▩。
3.農產品認證的個案差異性大╃↟│▩。一方面╃•◕,農產品認證產品種類繁多╃•◕,認證的物件既有植物類產品╃•◕,又有動物類產品╃•◕,物種差異大╃•◕,產品質量變化幅度大╃•◕,另一方面╃•◕,現階段我國農業生產分散╃•◕,組織化和標準化程度較低╃•◕,農產品質量的一致性較差╃•◕,且由於農民技術水平和文化素質的差異╃•◕,生產方式有較大不同╃↟│▩。因此╃•◕,與工業產品認證相比╃•◕,農產品認證的個案差異較大╃↟│▩。
4.農產品認證的風險評價因素複雜╃↟│▩。農業生產的物件是複雜的動植物生命體╃•◕,具有多變的◕╃·₪、非人為控制因素╃↟│▩。農產品受遺傳及生態環境影響較大╃•◕,其變化具有內在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產品質量安全控制的方式◕╃·₪、方法多樣╃•◕,與工業產品質量安全控制的工藝性◕╃·₪、同一性有很大的不同╃↟│▩。
5.農產品認證的地城性特點突出╃↟│▩。農業生產地域性差異較大╃•◕,相同品種的作物╃•◕,在不同地區受氣候◕╃·₪、土壤◕╃·₪、水質等影響╃•◕,產品質量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採取的技術措施也不盡相同╃•◕,農產品認證的地域性特點比較突出╃↟│▩。
材料要求
申請人可以直接向所在縣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機構(簡稱“工作機構”)提出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一體化申請╃•◕,並提交以下材料││:
[2]
(一)《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申請書》);
(二)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申請者必須具備的資質證明檔案(影印件)(如營業執照◕╃·₪、註冊商標◕╃·₪、衛生許可證等);
(三)《無公害農產品內檢員證書》(影印件)
(四)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質量控制措施;
(五)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操作規程;
(六)符合規定要求的《產地環境檢驗報告》和《產地環境現狀評價報告》或者符合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要求的《產地環境調查報告》;
(七)符合規定要求的《產品檢驗報告》;
(八)以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為主體和“公司+農戶”形式申報的╃•◕,提交與合作農戶簽署的含有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措施的合作協議和農戶名冊(包括農戶名單◕╃·₪、地址◕╃·₪、種養殖規模);如果合作社申報材料中填寫的是“自產自銷型◕╃·₪、集中生產管理”╃•◕,請提供書面證明說明原因╃•◕,並附上合作社章程以示證明;
(九)大米◕╃·₪、茶葉◕╃·₪、鹹鴨蛋◕╃·₪、鮮牛奶等初級加工產品還需提供以下材料││:
1)加工技術操作規程;
2)加工衛生許可證影印件或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影印件;如果是委託加工的╃•◕,需提供委託加工協議和受委託方的加工衛生許可證影印件或全國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影印件╃↟│▩。
(十)水產類需要提供產地環境現狀說明╃•◕,區域分佈圖和所使用的漁藥外包裝標籤
(十一)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現場檢查報告;
(十二)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與產品認證報告;
(十三)規定提交的其他相應材料╃↟│▩。